2013, 29(7):96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在大流量脉动式剪切应力作用下的短期形态学变化趋势。 方法 基于自研的细胞脉动流力学装置,对大流量脉动式剪切应力作用0~8 h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各项形态学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 第6小时左右脉动流作用下(平均95 dynes/cm2)血管内皮细胞的长轴及方向角发生变化;脉动流体剪切力作用8 h后,内皮细胞明显伸长,在部分区域顺剪切流动方向排列,内皮细胞方向排列的改建先于细胞大小(面积、周长等)的改建。 结论 相较于定常流,脉动流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方向性改变的时效提前。
2013, 29(7):964.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超声显像在视网膜脱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009—2011年77 例98眼经手术证实的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二维超声(2DU)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77 例98 眼视网膜脱离患者,误诊2 例,诊断符合率为97.4%,2DU诊断符合率为84.7%(83/98),CDFI诊断符合率为98.0%(96/98)。 结论 超声显像对视网膜脱离具有独特的诊断及应用价值。
2013, 29(7):966.
摘要:【摘 要】 目的 从89种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药材中筛选能够抑制丙氨酸消旋酶活性的中药。 方法 利用旋光仪测定丙氨酸消旋酶在有无中药材浸出物情况下酶活性,从而对89种中药进行初步筛选。 结果 89种中药中有25种能够不同程度地抑制丙氨酸消旋酶活性,其中6种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大于35%)。 结论 虎杖、黄芩、麻黄、吴茱萸、栀子、鸡屎藤6种中药能明显抑制丙氨酸消旋酶活性。
2013, 29(7):968.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弥散性肝脏疾病99Tcm-植酸钠显像与肝功能、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112例慢性肝病患者,男54例(48.21%),平均年龄(47.00±15.97)岁;女58例(51.79%),平均年龄(46.93±15.04)岁。应用99Tcm-植酸钠显像分析肝、脾表面及脊柱取得等面积感兴趣区(ROI),并获取放射性计数半定量比值,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患者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统计分析核素显像与血清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弥散性肝脏疾病99Tcm-植酸钠显像脾/肝放射性比值与性别、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清蛋白、球蛋白、清/球比值、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透明质酸酶及Ⅲ型前胶原相关,骨髓肝放射性比值与性别、年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清蛋白、球蛋白、清/球比值、直接胆红素和透明质酸酶相关。 结论 99Tcm-植酸钠显像肝、脾及骨髓比值与不同肝纤维化、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
马新博,石学魁,宫汝飞,唐荣兰,陈丽,申海光,史琳,张安文,王亚贤
2013, 29(7):971.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柿叶黄酮(PLF)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及对肾脏免疫病理损伤的影响。 方法 制备阿霉素肾病鼠模型,采用PLF干预模型鼠,测定模型鼠各阶段24 h尿蛋白变化(于模型制备前、制备后1周、给药3周及给药5周后测定),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测肾脏病理形态变化,用免疫组化法观测肾组织中FN表达。 结果 PLF能明显降低模型鼠24 h尿蛋白水平(P<0.01)、改善肾脏病理损伤以及抑制肾组织FN表达(P<0.01)等。 结论 PLF能通过降低模型鼠肾组织FN表达、改善肾组织纤维化,对模型鼠肾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013, 29(7):973.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致股骨头坏死、骨不连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32例骨质疏松症致股骨头坏死、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 32例骨质疏松症致股骨头坏死、骨不连患者痊愈23例,好转6例,无效3例,随访3年,痊愈25例,好转3例,瘫痪4例。 结论 骨质疏松症致股骨头坏死、骨不连运用中医汤剂、针灸、热敷治疗及康复锻炼等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2013, 29(7):975.
摘要:【摘 要】 目的 评价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白介素-6(IL- 6) 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患儿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GF-β、IL-6,化学发光法检测ICAM-1。 结果 中、重型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患儿血液中ICAM-1和IL-6水平明显高于轻型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患儿和健康对照组儿童;但TGF-β水平明显低于轻型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患儿和健康对照组儿童。不同病情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患儿血液中ICAM-1 和IL-6与病情呈正相关。 结论 血清ICAM-1、IL-6和TGF-β联合检测能够早期、准确、灵敏地诊断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尤其是IL-6水平的变化,为判断预后及病情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免疫学依据。
2013, 29(7):977.
摘要:【摘 要】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以指导临床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血压管理。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监测发病24 h内入院的脑出血患者入院后7 d内的血压,记录其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对其既往史、伴发疾病情况、病情变化进行评估,随访其发病6个月时的死亡/残疾情况,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并完成随访的患者366例。脑出血入院时收缩压、第1天平均收缩压与发病6个月时死亡/残疾率呈J型关系,随着血压的升高死亡/残疾率增加。入院后7 d平均血压在120~160/70~80 mmHg(1 mmHg=0.133 kPa)时预后较好。发病24 h内血压下降越显著,发病6个月时死亡率越高。收缩压及舒张压的7 d连续性变异率与6个月预后呈U型关系,变异率均在5~15 mmHg时死亡率和死亡/残疾率最低(P<0.05)。影响预后的主要血压因素为24 h收缩压下降率及血压连续性变异率。 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独立影响预后,临床工作中可适当积极降压治疗,但应注意血压的平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