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分析黄芩抗膀胱癌的作用机制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MS08071)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揭示黄芩在膀胱癌细胞中的抗肿瘤效应,并尝试解析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从公众数据库中获取黄芩活性成分、靶点及膀胱癌靶点,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创建PPI图。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构建关键药物靶点通路网络。用AutoDock Vina1.5.6进行分子对接,计算结合能,并通过Pymol3.8.10进行可视化。结果通过筛选黄芩含有36个有效化学成分,306个潜在靶点,其中157个为药物-疾病共同靶点。PPI分析得出GAPDH、Akt1、EGFR、BCL2、ESR1等为关键治疗靶点。主要抗膀胱癌活性成分可能包括河谷林酮、苏荠苎黄酮、汉黄芩素、黄芩新素、匹莫林等。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其通过促进磷酸化、影响Akt信号通路等机制发挥作用,并涉及胞质溶胶、受体复合体功能及激酶活性调控等生物过程。而且黄芩可以通过调节PI3K-Akt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来抑制膀胱癌的发展。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验证黄芩的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能够很好地结合,从而发挥治疗作用。结论该研究初步揭示了黄芩作为治疗膀胱癌的有效中药,其抗肿瘤疗效可能与对PI3K-Akt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和VEGF信号通路等关键靶点的调节有关,黄芩的多种活性成分可能对膀胱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刘星达 ,王超奇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分析黄芩抗膀胱癌的作用机制[J].现代医药卫生,2025,41(4):846-852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25-04-25
  • 出版日期: 2025-04-28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