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相应穴位治疗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磁共振波谱分析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14Y0029)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摘要】目的利用磁共振波谱技术分析非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经针刺相应穴位治疗前、后左侧额叶N-乙酰基冬氨酸(NAA)、乙酰胆碱(Cho)与肌酐(Cr)比值的变化,探讨针刺相应穴位在治疗非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将非痴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30 mg,每天2次口服干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针刺相应穴位干预治疗;取穴神庭、中脘、合谷、四神聪、百会、太冲、三阴交、丰隆、足三里,留针30 min,每天1次,6次/周,疗程4周。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8 d行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检查,并测定左侧额叶NAA/Cr和Cho/Cr值。结果治疗结束后28 d,两组左侧额叶NAA/Cr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中患者治疗后左侧额叶NAA/Cr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0,P=0.019)。治疗结束后,两组左侧额叶Cho/Cr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左侧额叶Cho/Cr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3,P=0.049)。结论针刺相应穴位可通过改善脑组织的代谢,对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起到一定治疗作用。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王 芳,梁 晖,陈 甦,吴文秀,林 卿,黄 健.针刺相应穴位治疗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磁共振波谱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10):1536-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