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失神经不同时相的骨骼肌形态和MyoD表达变化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黔科合J字[2009]2号)。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摘 要】 目的 研究大鼠失坐骨神经后MyoD在腓肠肌中不同时相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骨骼肌失神经后再生修复机制。 方法 将48只2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八组,每组6只。其中正常对照和失神经各四组,于术后2、7、14、28 d取材,分别标记为Z1、Z2、Z3、Z4组和S1、S2、S3、S4组。在相应的时相内取各组大鼠左、右后肢的腓肠肌测肌湿重后冻存以备后续实验。计算各组腓肠肌湿重比及其肌腹段HE染色后的横截面积,Western blotting检测MyoD在腓肠肌的表达。 结果 手术组失神经侧(S1F右、S2F右、S3F右、S4F右)大鼠腓肠肌湿重逐渐减小,且各时相肌湿重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后腓肠肌的各时相平均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即各时相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时相失神经侧较正常对照组腓肠肌的MyoD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鼠腓肠肌失坐骨神经后第1周内出现明显肌萎缩现象,且萎缩速度在失神经前2周较快;MyoD蛋白在大鼠失坐骨神经后的表达增加,在失神经第2周时其表达量最高,随后开始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大鼠。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董 进,柯棠山,刘坤祥.大鼠失神经不同时相的骨骼肌形态和MyoD表达变化[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8):1124-

复制
相关视频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