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发病机制及防治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摘 要】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总结小切口白内障手法切核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600例(725眼)患者中术后发生迟发性葡萄膜炎6例(6眼),发病率为0.83%,6例眼术前均无葡萄膜炎病史。4例患者经治疗7~15 d后炎症消退,视力恢复同前。其中1例高度近视患者经治疗后,炎症基本得到控制,但停药后复发,反复数次后,予人工晶状体取出后,葡萄膜炎得到控制。另1例患者转外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术后视力恢复至0.3。6例患者均随访1年,眼部葡萄膜炎症无复发。 结论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与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免疫反应、人工晶状体材质及植入是否在囊袋内有关。术后定期复查、早期诊断、及时应用皮质类固醇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黄小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发病机制及防治[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7):2641-

复制
相关视频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